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时间:2024-06-29 12:57:2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8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冀政 2000 42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00年12月28日




(2000年12月28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 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印发《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自2001年1月1日起
施行。1994年 6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国家行政机
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
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
公文处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
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
安全。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国
家秘密的安全。
第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国家
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
查。
第七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
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应当设立文秘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
责公文处理工作。负责公文处理的文秘人员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具备相关专业
知识。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九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
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
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
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
项。
(十三)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十条 公文格式一般由眉首、主体和版记三部分组成。
(一)公文眉首包括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
度、上行文的签发人和会签人。
1.发文机关标识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主办机关
排列在前。
2.发文字号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年份应当用全称。联合行文,只标
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
3.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视机密程度,在公文首页右上角标明“秘密”、“机
密、“绝密”及保密期限。“绝密”、“机密”级公文应标明份数序号,份数序号标在
眉首左上角。
4.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在公文首页右上角标明“特提”、“特急”、
“加急”、“平急”。同时是秘密公文的,上标紧急程度,下标机密程度。
5.上报的公文,应当在首页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签发人、会签人姓名
标注在发文字号同行右侧适当位置。“请示”类公文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
名和电话。
(二)主体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机关印章、
附注、附件。
1.公文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内容和公文种类三部分组成。
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标明发文机关,并准确标明
公文种类。要根据字数多少合理分行排列。
除发布或转发行政法规、规章性公文加书名号外,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2.主送机关是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除通告、公告、会议纪要外,公文必须标明主送机关。主送机关一般应当位于标题
之下,在正文上方顶格书写。命令(令)、决定类公文,主送机关可置于尾栏部分
抄送机关之上。
3.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附件标题置于正文之后、成文
时间之前。
4.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命令(令)
类公文,套印行政首长名章。
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
当加盖印章,主办部门排列在前,协办部门排列在后。
5.公文如有附注,应列成文时间之下左侧,用圆括号括起来。
6.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
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三)版记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
1.公文应当标注主题词。主题词标注在落款之下、抄送栏之上,词目之间有
适当间隔。上行文应当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下行文从本级行政机关的
主题词表中选择。
2.抄送(抄报)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应当
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抄送(抄报)栏设在公文末页下端、印制版记之
上。
3.印制版记包括公文制发(翻印)机关名称、印发(翻印)日期和份数。
(四)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在民族自治的地方,可以并用汉字和通用的
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
第十一条 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
家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
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三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第十四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
告。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如重大社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紧急事项确需越级行文
时,应当抄报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第十五条 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
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
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办公厅(室),根据需要并经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代表
本级政府行文。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第十七条 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
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
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
合行文。
第十八条 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
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
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
第十九条 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
理。
第二十条 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
文,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撤销。
第二十一条 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报直接上级机
关。
第二十二条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
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请示”、“报告”不得混用、并用,“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二十三条 各地区和部门间能够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不应向政府请示,下
级政府需同上级政府部门协商解决的问题,应直接发函联系,不要报经上级政府转
办处理。
第二十四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
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第二十五条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
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五章 发文办理
第二十六条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
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第二十七条 草拟公文。属于部门主管范围内的工作需要政府发文时,一般由
部门代拟文稿;涉及两个以上部门时,一般由一个部门牵头共同起草;综合性公文,
一般由综合部门或者办公厅(室)拟稿。
第二十八条 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等,要
切实可行并加以说明。
(二)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
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三)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
系确定。
(四)拟制紧急公文,应当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
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
第四层为“(1)”。
(七)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八)文内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
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九)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
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
字。
(十)起草公文所依据的参考资料,应当附在文稿之后,一并送审。
第二十九条 拟制公文,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
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主办部门可以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
并与有关部门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三十条 公文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
是:是否确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
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实施细则的规定等。对不需要行文或者可以由主管部门行文
的。提出意见报经领导同意后,退主办部门。
第三十一条 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
人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下行文或平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
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
第三十二条 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复核,重点是:审批、签发
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
经复核需要对文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按程序复审。
第六章 收文办理
第三十三条 收文办理指对收到公文的办理过程,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
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第三十四条 各级行政机关收到的公文,分办件和阅件两种。
办件是指需要收文单位办理的公文。
阅件是指应当由收文单位了解来文内容的公文。
第三十五条 收到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审核。
审核的重点是: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
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职权的事项是否已协商、会签;文种使
用、公文格式是否规范。
第三十六条 经审核,对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及时提出
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
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对不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公文,经办公
厅(室)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七条 承办部门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当及时办理,不得延误、推诿。紧
急公文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说明。对不属于本单位职
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的文秘部门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八条 收到上级机关下发或交办的公文,由文秘部门提出拟办意见、送
负责人批示后办理。
第三十九条 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
有关部门协商;如有分歧,主办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出面协调,如仍不能取得一致,
可以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四十条 审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
名和审批日期,其他审批人圈阅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
第四十一条 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要负责催
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
第四十二条 阅件应分送领导和有关机关工作人员阅读。传阅公文,应当履行
登记手续。随时掌握公文去向,避免漏传、误传和延误。公文传阅应当建立传阅(退)
制度。
第四十三条 传递秘密公文,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
第七章 公文归档
第四十四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
关规定,及时整理(立卷)、归档。
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四十五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
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的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
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四十六条 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整理(立卷)、归档,其他机
关保存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公文副本。
第四十七条 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在履行所兼职务职责过程中形
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整理(立卷)、归档。
第四十八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确定保管期限,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
部门移交。
第四十九条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书写及所用纸张和字迹材料必须符合存
档要求。
第五十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本着既有利于提供服务,又注意保密和保证档案
安全的原则,制订档案借阅、利用制度。
第八章 公文管理
第五十一条 公文由文秘部门或专职人员统一收发、审核、用印、归档和销毁。
第五十二条 文秘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制度。
第五十三条 上级机关的公文,除绝密级和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下一级机关
经负责人或者办公厅(室)主任批准,可以翻印。翻印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
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翻印文件应当与原正式文件同样管理。
第五十四条 公开发布行政机关公文,必须经发文机关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
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可不再行文,由发文机关印制
少量文本,供存档备查。
第五十五条 公文复印件作为正式公文使用时,应当加盖复印机关证明章。
第五十六条 公文被撤销,视作自始不产生效力;公文被废止,视作自废止之
日起不产生效力。
第五十七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厅(室)负责
人批准,可以销毁。
第五十八条 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场所由二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
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应当进行登记。
第五十九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
档的公文整理(立卷)后按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
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
清退。
第六十条 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行政法规、规章方面的公文,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事方面的公
文,按照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二条 公文处理中涉及电子文件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统一规定发布之
前,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制定本机关或者本地区、本系统的试行规定。
第六十三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 (室)对上级机关和本机关下发公文的
贯彻落实情况应当进行督促检查并建立督查制度。
第六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6月15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同时废
止。


合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


关于印发《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合财建[2004]337号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耕地开垦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合肥市土地开垦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资金是指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市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资金。
第三条 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其他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
第四条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使用原则:
(一)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安排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支出
严格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经费,并纳入当年部门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专项用于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支出,确保完成我市每年耕地占补平衡任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单独立帐、单独核算。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银行设立一个专门帐户用于项目资金收支,对项目资金单独立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抵扣。
(三)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应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顺序从耕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库中选择。项目所在区位应具有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所必须的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经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正在实施。
(四)批准立项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在实施前必须编制设计方案和项目预算。由市国土局牵头组织专家论证、评审。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后的设计方案和项目预算作为安排项目经费的依据。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
第五条 市财政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共同负责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督。


第二章 项目预算管理
第六条 项目预算的编制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依据批准的项目规划,按照国土资源部财务司颁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财{2001}41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编制设计方案和项目预算,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七条 项目预算的审核
项目规划方案和概算首先报送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初审,再由市国土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专家论证、评审通过后纳入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库。
第八条 市国土资源局根据我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补充耕地计划,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从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库中挑选项目,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共同下达项目承担单位执行。
第九条 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确需调整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再予调整。


第三章 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条 项目前期费用主要用于支付项目立项审查及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土地清查和项目勘测。项目进入合肥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库后,市财政依据有关合同和前期工作实际情况审核拨付项目前期经费。资金支付按国库集中支付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根据批准的项目预算,按项目实施进度,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审核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拨付工程资金。市国土资源局下达项目开工批复后,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市财政拨付30%启动资金;工程竣工前累计拨付资金不超过工程预算的80%;竣工验收合格,新增耕地纳入合肥市新增耕地项目库后,按照中介机构审定的决算价拨付剩余款项。
第十二条 为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资金管理,各项目实施单位申请用款,必须附上期拨款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监理对工程进度及质量的评审意见(见附件:项目申请用款说明书)。
第十三条 年终未完工项目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第十四条 根据《安徽省耕地开垦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财综{2001}1061号)规定,市国土资源局按照收取的耕地开垦费不超过10%的比例留成,主要用于以下方面支出:
(一)组织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计划的编制;
(二)建立和维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备选库、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库和新增耕地储备库;
(三)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踏勘、论证和规划设计,以及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验收、确认;
(四)组织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科学研究及新技术推广。
(五)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管理性支出。
上述资金使用,市国土局应根据当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开展需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纳入部门预算。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因特殊情况,本市区域内耕地占补无法自求平衡的可按规定申请省内调剂平衡。


第四章 资金决算管理
第十六条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竣工时,应编制竣工决算,包括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工程决算由施工单位编制,财务决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制。财务决算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财务决算说明书。
第十七条 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审计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 责任与监督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共同负责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九条 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不得截留、挪用、坐支或挤占,不准设立小金库,不准乱支滥发或者变相集体私分,不准在项目资金中报销应属个人承担的费用。
第二十条 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挤占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采取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追缴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一年。


劳动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在工商联会员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劳动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在工商联会员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
能力。”据此,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1991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发〔1995〕15号),明确了新时期工商联的性质、任务、作用和职能。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统战性为主,兼有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同时,也是中国民间商会,是中国共
产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其会员对象主要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华侨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及部分乡镇企业,工商联承担着对他们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任务。开展工商专业培训,帮助会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
是工商联的重要职能之一。目前,全国的工商联会员总数已有90多万。从发展趋势看,会员总数还将不断增加。
为进一步加强各地劳动行政部门与工商联的协作,更好地发挥工商联在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将在工商联会员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这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要,也是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各地工商联要配合劳动行政部门在工商联会员(包括会员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广泛宣
传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作用和要求,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会员培养实用人才,促进企业提高整体素质。
各地工商联要按照劳动部、人事部《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通知》(劳部发〔1994〕98号)和劳动部《关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3〕134号)的精神,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会员企业从业人员经当地职业
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者,由劳动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统一的合格证书。
具备条件的工商联企业会员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承担鉴定工作。
二、各地劳动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工商联的教育培训事业单位为其会员举办的各类职业培训实体开展工作,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并提供服务。各地工商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培训规划,协调关系,推动实施,对其会员举办的职业培训实体进行监督和检查;各地工商联会员举办的职业培训
实体的开办、审批、撤销,按劳动部《关于印发<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506号)执行。
三、各地工商联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应继续贯彻执行“适应需要,发挥优势,联合协作,讲求实效,开拓前进”的方针。在加强业务、技术培训的同时,要把爱国、敬业、守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计划,认真讲授。要勤俭办学,注重质
量,创造并保持良好的社会信誉。
四、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和工商联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研究问题,交换意见。有关会议可相互邀请参加,交流工作经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和工商业联合会要根据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共同研究提出加强协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通知下属组织执行。有关开展工作的情况和经验,望及时报送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和
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



1995年12月21日